查看原文
其他

CRISPR让新型基因疗法走向临床 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2017-08-30 基因治疗领域

来源:科技日报社-中国科技网 (北京)

本月,先是科学家们宣布成功修正人胚胎中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后有世界首批经基因编辑对器官移植无“毒”的小猪诞生;上个月,美国一个专家委员会以10比0的投票,建议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第一种癌症基因疗法……

在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尤其是CRISPR推动下,新型基因疗法正加速迈向临床应用。

四大热点值得关注

基因编辑在多个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其中一大热门是治疗遗传病,尤其是单基因遗传病。据估计,大概有一万种疾病由单个基因的突变引起,其中多数属于遗传病。通过筛选排除有问题的受精卵,能帮助部分婴儿避免罹患遗传病。但当受精卵全部存在问题时,唯一可求助的只有基因编辑。

目前,科学家已针对多种遗传病开展基因编辑的临床前研究,包括血友病、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杜兴肌营养不良症、慢性肉芽肿病、Crygc基因引起的白内障、囊性纤维化、遗传性酪氨酸血症I型等。

同样热门的是基因编辑与免疫疗法结合治疗癌症,业内人士预测短期内有望进入临床应用。免疫疗法有多种形式,其中一些使用经过基因改造的免疫细胞,这些免疫细胞注入病人体内后有潜力寻找并杀死癌细胞,因此也被称为“活药物”。

中国科学家已经开展了基因编辑治疗肺癌的试验,而瑞士诺华公司、美国风筝制药公司与朱诺治疗公司是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的领头羊。今年7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专家委员会一致建议,批准诺华的一种CAR—T疗法,以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型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美国批准首个基因疗法铺平道路。

基因编辑也有望在艾滋病治疗领域大放异彩。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普及大大延长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寿命,但不能治愈艾滋病。现在,基因编辑让人们看到了根治艾滋病的希望。多家实验室正从事基因编辑治艾滋病的研究,已有研究团队有效剔除了一种人源化小鼠多个器官组织中的人类艾滋病病毒。

基因编辑还能帮助实现异种器官移植,解决全球移植器官荒。哈佛大学乔治·丘奇及其学生杨璐菡最近就报告说,借助CRISPR工具,他们培育出世界上首批不带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小猪,成功解决异种器官移植中潜在的异种病毒传播风险。

此外,CRISPR还被用来寻找和确认新的药物靶点。专家们还认为,它会成为现代农业科技中作物育种等方面的一个重要工具。

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全球有大量研究团队正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推进基因疗法,多个以CRISPR技术为基础的初创公司正向临床应用努力,很多制药巨头也参与进来。美国再生医学联盟的统计显示,仅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基因疗法领域投资超过10亿美元。

基因编辑的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怎样确保这种新技术安全使用?怎样正确看待相关的伦理问题?怎样适当监管以引导它负责任而积极地发展?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全球科学家的大讨论。

在科学上,基因编辑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CRISPR发明人之一、华人科学家张锋团队近日就发表研究指出,不同个体间存在巨大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会影响CRISPR的精确编辑。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朱诺治疗公司也因数名受试患者脑水肿死亡事件,停止一项CAR—T疗法的临床试验。

而在伦理上争议较大的是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目前科学界逐渐达成共识,认为应允许开展相关基础研究,但还不能扩展到生殖领域的临床应用。而未来,在严格监管的条件下可批准早期胚胎的基因编辑临床试验,但也只限于防治严重病症。

基因编辑研究和临床试验是新鲜事物,各国都没有现成的监管经验。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社论,呼吁基因疗法等新疗法的审批应该让具有专业知识的科学家参与。美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则发表一份监管草案,打算把基因编辑分为3个类别监管,分别是基于体细胞编辑的人类医学产品、基因编辑植物衍生食品和动物衍生食品,其中动物的基因组被修改部分将视为新药接受严格监管。

在这个新兴领域中国已创造了多个第一,包括第一个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第一个治疗癌症的人体临床试验、世界首只基因编辑克隆狗、世界首对基因编辑猴等。相关论文与专利数量居于国际前茅。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在核心技术的创新以及相关的伦理学和法律法规监管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


相关文章推荐:

基因编辑小猪“见证”中国科研竞争力提升

基因治疗,让心脏进行光合作用

FT 社评:胚胎基因编辑值得肯定

美有望批准首个癌症基因疗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